时代的记忆:《养猪印谱》

作者:天津印社 来源:天津印社 时间:2019-06-19

2019年是农历的猪年,猪年话猪,尤其是新年期间火爆的《啥是佩奇》,更让人记住了“小猪”,并且成为一个文化符号。

在世俗人眼中,养猪是低端的职业和工作,制印是高雅人的文字行为。

将养猪和治印联系在一起,一般人绝不敢这样干。首先这似乎混淆了雅俗的界限,也实在乏善可陈!

要真将养猪和制印联系在一起,一般人会觉得不可思议,这将是怎样的一种现实呢?

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,后来几近失传,篆刻史上首部以简体字入印,并真实记录当时社会生活的篆刻作品——《养猪印谱》就是这么一册雅俗皆生活的印谱。

《养猪印谱》是上海印坛“三驾马车”——方去疾、吴朴堂、单孝天在艺术创作的辉煌时代的作品。

当时,为了宣传党的养猪政策,方去疾、吴朴堂和单孝天三位篆刻名家,收集整理当时报刊上关于养猪的社论、谚语等作为印章内容,共同完成了这一篆刻史上首部以简体字入印的作品。《养猪印谱》完成后,曾在上海博物馆公开展览,得到了金石界的一致好评,也得到了齐燕铭、郭沫若等同志的支持鼓励,齐、郭二位还亲自为该印谱题写了扉页和《序诗》。

方去疾

吴朴堂

单孝天

这本书的内容,多是采用当时各类报章关于养猪的社论、谚语作为印文内容,本书尚未正式印行,就得到了金石界广泛好评。郭沫若、齐燕铭,两位在文化圈和政治圈鼎鼎大名的人物对此书给予了积极的支持。

看看这些印章的内容,极为口语化和生活化,让人读起来忍俊不禁:“人懒猪不胖”、“好猪种出好苗”、“养猪大有学问”、“开展母猪全留、全配、满怀高产全活竞赛”、“让每头母猪多子多孙”…… 不过,治的印确实是绝世杰作。

由此看来,要治印,其实也并非不能和通俗的事物结合起来,关键看它有没有价值,有没有必要性。

《养猪印谱》欣赏



上一篇: 回顾“庙子沟新石器聚落遗址”发现的前前后后 下一篇:国宝“西泠八家印存”在日本展出蹊跷丢失,至今仍是谜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