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之谦

作者:天津印社 来源:天津印社 时间:2019-05-04

赵之谦者,字撝叔、益甫、孺卿,号悲庵、无闷,浙江绍兴人也,晚清艺术大家,印有盛名,时人称其为“数百年不世出之艺术奇才”。 

吾尝闻一域大成者,往往非历艰经难而不得道也。汉司马迁有云,西伯拘而演《周易》,仲尼厄而作《春秋》,屈原放逐乃赋《离骚》,左丘失明厥有《国语》。又有古贤孟子曰: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。”吾观赵氏之谦一生,斯言验于其身也。

史料载,赵氏之谦生于清道光己丑(1829年),商贾之家,富裕殷实,加之天资聪颖,两岁孩提即能以笔作书,兼有过目不忘之能,好学乐思,幼时博览经史百家,得其穷要,乡人以为异才。然世事无常,年方十四,母病亡,次年,兄为仇诬,以讼破产,自此家道中落,竟至终岁奔走,卖衣续食之窘境。 

然少年之谦者,穷且益坚,不堕青云之志,虽身处寒苦之境,仍能勤学不缀。舞象之年(1845年)从山阴大儒沈氏霞西习金石汉学,学业大进,未及弱冠即开馆授徒,有声邑里,得才俊之名。又娶妻成家,妻贤女巧,虽不复门庭显耀,却也和睦平顺,安居乐业。 


后之谦外出游学,至杭城入西泠钱松叔盖门下,深得钱氏厚爱真传,两年后学成辞师,继而南下,经金华、福州、泉州、武夷、雁荡等地,再复返杭城,入缪梓府为幕僚,得展经世之才,有政声。又咸丰己未(1859年)应试中举,治印游于浙、皖、秦汉之间,博采众长,兼收并蓄,化为己用,初具风格。其时,家和业兴、艺事精进,是为之谦人生之黄金年华。 

然凡尘多妄,经年未几,太平军北抗清廷,咸丰辛酉(1861年)战火燃至绍兴。为避战祸,之谦狼奔豕突逃难于外,辗转颠沛浙闽之间,其时虽与江弢叔、魏锡曾、吴熙载等同道游于艺,并传印坛佳话。然不幸者,留守家乡妻儿竟于期间先后因病辞世,待次年之谦瘁力返乡,祖宅不存,妻女阴阳两隔矣,悲者如斯乎!


为悼亡妻爱女,之谦乃号悲庵,寓“人生到此,天道宁论”悲怆之意。此后,署其书斋名曰二金蝶堂、苦兼室,亦皆隐悲苦执念之情于其中焉。后刻数印“悲庵”、“三十四岁家破人亡乃号悲庵”、“我欲不伤悲不得已”记其悲情,皆一时心境之映照也。


次岁初冬(1862年),之谦乘船北上,经沪、津入京,此后十年,先后三次入京赴考。然时运不济,屡试屡黜,终不得仕。期间虽“京中大僚,争相宾礼,求文章书画者,日接于户”,才艺名动京师,然于生活层面,却栖迟逆旅,煮字为粻,以会馆塾师为业,戚戚度日。

滞京期间,幸得同好旧友胡澍、沈树镛、魏锡曾相伴,“四人者,皆癖嗜金石,奇赏疑析,晨夕无间......”,又逢当时京城文物出土颇丰,金石碑版亦不鲜见,若砖瓦镜铭、碑碣造像诸物,皆成之谦篆印取材之源,更增益其能,于印一域遂有大成矣。 


同治十年(1871年),之谦终得入仕,分发江西为官,先后任鄱阳、奉新、南城诸地县令。为求经世致用,之谦“誓不奏刀”,不复治印。此情可见之谦于光绪八年(1882年)为潘祖荫治人生最后一印“赐兰堂”,是印边款云“不刻印已十年,目昏手硬......” 

之谦为官,清正廉洁,勤政爱民,然囿于官场昏腐,左右为难,终不得志。其与弟书感慨曰:“今日方知做官之术,不出卑鄙无耻四字,断非吾辈所能......”个中艰辛,冷暖自知。 

光绪甲申初冬(1884年),之谦积劳成疾,殉于南城任所,年仅五十有六,印坛失一巨擘矣。 

若计之谦篆印之时,前后仅二十载(24-44岁之间),治印不足四百方,竟能成就震烁古今之印坛威名,岂不令人啧啧称奇哉?! 

嗟夫!若此罕见异才,却一生悲苦,颠沛流离,怀才不遇,英年而逝,惜哉!然之谦艺有大成,名声显于当世,良泽披于后人,又或为桑榆之幸也!  

【后记】石安初时习印,尝遍临《赵之谦印谱》旧本,后从闽南王守桢师习篆,王师为浙省印家钱君匋弟子,印作皆存赵氏遗风,如此上溯,亦有渊源矣。吾今所刻,虽未入其室,亦略存其神也。


上一篇: 钱 松 下一篇:吴让之